黄宪文言文翻译

网上有关“黄宪文言文翻译”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黄宪文言文翻译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 后汉书 黄宪传 翻译

《后汉书》卷五十三〈黄宪传〉:

黄宪字叔度,汝南慎阳人也。世贫贱,父为牛医。

颍川荀淑至慎阳,遇宪於逆旅,时年十四,淑竦然异之,揖与语,移日不能去。谓宪曰:「子,吾之师表也。」既而前至袁阆,未及劳问,逆曰:「子国有颜子,宁识之乎?」阆曰:「见吾叔度邪?」是时,同郡戴良才高倨傲,而见宪未尝不正容,及归,罔然若有失也。其母问曰:「汝复从牛医儿来邪?」对曰:「良不见叔度,不自以为不及;既覩其人,则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固难得而测矣。」同郡陈蕃、周举常相谓曰:「时月之闲不见黄生,则鄙吝之萌复存乎心。」[1]及蕃为三公,临朝叹曰:「叔度若在,吾不敢先佩印绶矣。」太守王龚在郡,礼进贤达,多所降致,卒不能屈宪。郭林宗少游汝南,先过袁阆,不宿而退;进往从宪,累日方还。或以问林宗。林宗曰:「奉高之器,譬诸氿滥[2],虽清而易挹。叔度汪汪若千顷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也。」[3]

宪初举孝廉,又辟公府,友人劝其仕,宪亦不拒之,暂到京师而还,竟无所就。年四十八终,天下号曰「徵君」。

论曰:黄宪言论风旨,无所传闻,然士君子见之者,靡不服深远,去玼吝[4]。将以道周性全,无德而称乎?[5]余曾祖穆侯[6]以为宪隤然其处顺[7],渊乎其似道[8],浅深莫臻其分,清浊未议其方[9]。若及门於孔氏,其殆庶乎![10]故尝著论云。(中华书局本,第8册,1744-1745)

〖陈长方〗范蔚宗〈黄宪传〉最佳,宪初无事迹,蔚宗直以语言模写叔度形容体段,使后人见之。此最妙处。其他传,即冯衍、马援胜,盖得二人文字照映,便觉此传不同。以此知班固前书之不可及者,亦得太史公、司马相如、贾谊、董仲舒、晁错、刘向诸人文字作底草尔。(《步里客谈》卷下)

2. 《后汉书 黄宪传》的翻译

黄宪字叔度,汝南慎阳人。世代贫贱,父亲是牛医。

颍川荀淑到慎阳,在客舍中遇到黄宪,当时黄宪十四岁,荀淑感到惊异,行礼并同他说话,将近一天不能离去。他对黄宪说:“你是我的师表。”不久前去袁闳处,远未等慰问,便迎上去说:“你国中有有颜子,你知道吗?”袁闳说:“看见我的叔度了吗?”当时,同郡戴良才高傲慢,而见到黄宪未尝不恭敬,等到回家,怅然似有所失。他的母亲问他:“你又从从牛医的儿子那里来吧?”他回答说:“我不见叔度,不认为不如他;见到他之后,则看他在前,然后又在后面,的确是难以捉摸啊。”同郡陈蕃、周举常相互说道:“一段时间不见黄生,则卑鄙贪婪之念又在心中出现。”到蕃为三公,上朝叹息说:“叔度如果在,我不敢先佩带印绶了。”太守王龚在郡中,以礼宴请贤人达士,他们中很多接受了用他的请求,但最终也未能说服过黄宪。郭林宗少时游汝南,先拜访袁阆,没有过夜便离去;进往到黄宪处,许多天后才离去。有人为此问林宗。林宗说:“奉高的器度,如同泉水,虽然清但容易酌取。叔度汪汪如千顷池塘,澄之不清,混之不浊,不可估量啊。”

黄宪初举孝廉,又被公府征召,友人也劝他去就职,黄宪也不拒绝他们,到京师后很快就回来了,竟没有去就职。四十八岁死去,天下人称他为徵君。

论道:黄宪言论风旨,没有什么传闻,但士君子见到他的人,没有不佩服他的深远,去掉疵缺。将要因道周备性全一,没有合适的德操名称来称赞他。我的曾祖穆侯认为宪随和的顺应变化,道深不可测],浅深不分其所不同,清浊不能说明其所]。如果到孔氏之门,或许差不多了。所以曾著论言之。

3. 文言文宪世贫贱翻译

黄宪字叔度,汝南慎阳人。

世代贫贱,父亲是牛医。颖川荀淑到慎阳,在客舍中遇到黄宪,当时黄宪才十四岁,荀淑感到惊异,行礼并同他说话,将近一天而不能离去。

他对黄宪说:“您是我的师表。”不久前去袁闳处,还未等慰问,便迎上去说: “你国中有颜子,你知道吗?”袁闳说:“看见我的叔度了吗?”当时,同郡戴良才高傲慢,而见到黄宪未尝不恭敬,等到回家,怅然似有所失。

他的母亲问他:“你又从牛医儿子那儿来吧?”他回答说:“我不见叔度,不认为不如他;见到他之后,则看他在前,忽然又在后面,的确是难以琢磨呀。”同郡陈蕃、周举常相互说道:“一段时间不见黄生,则卑鄙贪婪之念又在心中出现。”

到陈蕃为三公,上朝而叹息说:“叔度如果在,我不敢先佩带印绶了。”太守王龚在郡中,以礼延请贤人达±,他们中有很多接受丁他的请求,但最终也未能说服过黄宪。

郭林宗少时游汝南,先拜访袁闳,没有过夜便离去;进而到黄宪处,许多天后才离去。有人为此间林宗,林宗说: “奉高的器度,如同泉水,虽然清但容易酌取。

叔度汪汪如千顷池塘,澄之不清,混之不浊,不可估量啊。” 黄宪初举孝廉,又被公府征召,友人也劝他去就职,黄宪也不拒绝他们,到京城后很快就回来了,竟没有去就职。

年四十八而终,天下之人称他为“征君”。

4. 文言文翻译 《崔枢》

有个叫崔枢的人去汴梁考进士,同南方一商人住在一起达半年之久,两人成了好朋友。后来,这位商人得了重病,他对崔枢说:“这些天承蒙你照顾,没有把我当外人看待。我的病看来是治不好了,按我们家乡的风俗,人死了要土葬,希望你能帮我这个忙。”崔枢答就了他的请求。商人又说:“我有一颗宝珠,价值万贯,得到它能蹈火赴水,确实是极珍贵的宝珠,愿奉送给你。”崔枢怀着好奇的心理接受了宝珠。事后崔枢一想,觉得不妥:做一个进士,所需自有官府共给,怎么能够私藏异宝呢?商人死后,崔枢在土葬他时就把宝珠也一同放入棺材,葬进坟墓中去了。

一年后,崔枢到亳州四处谋生,听到南方商人的妻子从南方千里迢迢来寻找亡夫,并追查宝珠下落。商人的妻子将崔枢告到官府,说宝珠一定是崔秀才得到了。官府派人逮捕了崔枢。崔枢说:“如果墓没有被盗的话,宝珠一定还在棺材里。”于是,官府派人挖墓开棺,果然宝珠还在棺材里。沛帅王颜认为崔枢的可贵品质确实不凡,想留他做幕僚,他不肯。第二年,崔枢考中进士,后来一直做到主考官,享有清廉的名声。

5. 宗泽的文言文翻译

有个人叫宗泽,字汝霖,是婺州义乌人。宗泽从小豪爽有大志,中元韦占六年(1091年)考取了进士。在朝廷面试时宗泽痛陈时弊,令考官嫌恶他太过直率,将他评为倒数第一。

宗泽被调任大名馆陶县尉。吕惠卿为廊延帅,发檄文令宗泽和邑令视察黄河提防设施,檄文到的时候,宗泽刚好丧了长子,但他奉命立刻就出发了。吕惠卿听说了,说:“可以说这是为国忘家的人啊。”此时刚好朝廷大规模开凿皇家运河.正是隆冬世界,役夫僵死仆于道,但中使仍然督促急迫。宗泽认为疏浚御河是小事,于是向帅臣上书说:“此时北方天气寒冷,白白让百姓受苦也难以成功。稍稍缓和一下,等到初春就可以不必扰民而修筑成功。”最后帅臣将他的进言上奏了皇帝,进言被采纳。

靖康元年(1126年),中丞陈过庭等联名举荐,宗泽充任了和议使,宗泽说:“此行不打算生还了。”有人问题原因,宗泽说:“敌人能悔过撤兵当然好,否则怎么能向金庭屈节以辱君命呢?”有人认为宗泽刚直不屈,恐怕有害于和议,于是皇上决定不派遣他了,改任命他去磁州作知州。

宗泽领兵到达卫南,考虑到自己将孤兵少,不深入敌营不能取得成功。先锋官回报说前面有敌营,宗泽指挥士兵径直向前与敌人接战,将敌人打败。他又领兵向东转战,敌人不断派兵增援。王孝忠战死,前后都是敌人的营垒。宗泽下令说:“现在进退都是一死,我们不能不死里求生。”士兵知道总会一死,全都以一当百,斩杀敌人数千。金人大败,退却几十里。宗泽估计敌人比自己兵力强十多倍,今天一战而出其不意,他们势必会再来。假如金兵全部触动夜袭我军,就危险了。于是趁黑夜将军队转移。金人当晚到达,只剩下一座空营,非常惊恐,从此开始害怕宗泽,不敢再出兵了。

6. 任末好学这篇文言文的翻译

译文

任末十四岁,背着书籍不怕艰险(去拜师)。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取得成就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遇上没有月亮的黑夜,他便点燃麻秆、蒿草之类取光。看书有领会的时候,写在他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学生们钦佩他的勤学精神,常用洗净的衣服换取他写满字的衣服。不是圣人的话不看。他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习的人,即便是活着,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7. 刘峻好学文言文翻译

有个叫刘峻的青年,非常喜欢看书,寄宿在别人家里,自己认真研究书本,经常燃烧麻制的火炬读书,从夜晚到第二天的早上,有时候不小心睡着了,火烧到了他的头发,他觉察到了,然后继续读书,一夜都不睡觉,他的精神就是这样!当时魏孝文帝大规模挑选人才,凡江南学子有识之士,都去觐见申请被选。

独刘峻兄弟没有被选上。他在南齐永明年间,奔向江南,更改名字,叫俊,字校标。

自认为年轻时没有开悟,成年后更加历练精明。聪慧过人。

遗憾的是,见闻不很广博,闻听有起义稀少的书籍,,听说京城有的人有这些书,必定会前往去借,清河的崔慰祖称他为"看书最多的人"。因此他广读各样书籍,文采华丽流畅很有知名度。

文言文姜维

郑玄传

题解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市)人,东汉着名经学大师。本传详细记述了郑玄潜心经学、淡泊名利、气节凛然的一生,显示他清醒的人生定位与恒久的价值追求。他对儒家经典的注释,长期被封建统治者作为官方教材,收入九经十三经注疏中,对于儒家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传承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郑玄是东汉以来承先启后的经学家,卓越的古籍整理学家,同时也是杰出的教育家。

原文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八世祖崇,哀帝时尚书仆射。玄少为乡啬夫,得休归,常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遂造太学受业[1],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筭术》。又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闻玄善筭,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2]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

及党事起,乃与同郡孙嵩等四十余人俱被禁锢[3],遂隐修经业[4],杜门[5]不出。时任城何休好公羊学,遂着《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休见而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初,中兴之后,范升、陈元、李育、贾逵之徒争论古今学,后马融答北地太守刘绬及玄答何休,义据通深,由是古学遂明。

注释

[1]受业:跟从老师学习。

[2]喟然:叹气的样子。

[3]禁锢(gù):关押和监禁。东汉时,指朝廷规定不得在 *** 部门任职。

[4]经业:儒家经书之业。

[5]杜门:闭门。

译文

郑玄,字康成,他是北海郡高密县人。八世祖为郑崇,在汉哀帝的时候任尚书仆射。郑玄年轻时任乡啬夫,离任后,便常常到当地的学校去学习,不愿意做官为吏,他的父亲多次为此恼怒,也不能阻止他。后来就到太学跟随老师学习,尊奉京兆第五元先为师,开始通晓《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筭术》。又随从东郡张恭祖学习《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由于在崤山以东地区感到没有值得求问的人了,郑玄便西行进入关中,通过涿郡卢植的介绍,尊奉扶风郡马融为师。

马融的门徒有四百多人,登堂入室的有五十多位。马融素来对人怠慢而声望显赫,郑玄待在他的门庭之下,三年都不能见到他一面,马融指派他身边学业优秀的弟子给郑玄传授学问。郑玄日夜推求学理诵读经籍,不曾有丝毫松懈倦怠。有一次,正好马融召集门徒考查论证图谶和纬书,听说郑玄善于算学,便将郑玄召到楼上去见他,郑玄便趁机向他问询自己不能理解的疑难义理,问完之后就向他告辞回家去了。马融感慨地对门人说:“这位郑生现在离开了,我的教义就向东方传播了。”郑玄一个人去游学,十多年后才回到乡里。家庭贫困,便在东莱郡租种别人的田地,跟随他的学徒已有数百甚至上千人。

等到发生党争之事,郑玄竟和同郡孙嵩等四十多人一起被规定不能做官,于是就隐居起来,修习儒家经籍,关闭门户不再外出。当时任城何休正热衷于公羊经学,于是着述《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郑玄却针对这三本书都提出了辩驳。何休看到之后感叹地说:“郑康成走进了我的房室,操起了我的长矛,来讨伐我啊!”起初的时候,光武帝中兴汉朝之后,范升、陈元、李育、贾逵这些人为古文、今文经学争辩不休,后来马融回答了北地郡太守刘绬,加上郑玄与何休的对答,释义与考据都通达精深,从此古文经学便彻底兴盛起来了。

原文

灵帝末,党禁解,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州郡以进权戚,不敢违意,遂迫胁玄,不得已而诣之。进为设几杖[6],礼待甚优。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一宿逃去。时年六十,弟子河内赵商等自远方至者数千。后将军袁隗表[7]为侍中,以父丧不行。

国相孔融深敬于玄,屣履造门。告高密县为玄特立一乡,曰:“昔齐置‘士乡’,越有‘君子军’,皆异贤之意也。郑君好学,实怀明德。昔太史公、廷尉吴公、谒者仆射邓公,皆汉之名臣。又南山四皓有园公、夏黄公,潜光隐耀,世嘉其高,皆悉称公。然则公者仁德之正号,不必[8]三事大夫也。今郑君乡宜曰‘郑公乡’。昔东海于公仅有一节,犹或戒乡人侈其门闾,矧[9]乃郑公之德,而无驷牡[10]之路!可广开门衢,令容高车,号为‘通德门’。”

董卓迁都长安,公卿举玄为赵相,道断不至。会黄巾寇青州,乃避地徐州,徐州牧陶谦接以师友之礼。建安元年,自徐州还高密,道遇黄巾贼数万人,见玄皆拜,相约不敢入县境。

注释

[6]设几杖:配备坐几和拐杖,表示尊重。

[7]表:上表推荐。

[8]不必:不一定必须是。

[9]矧(shěn):也,也是。

[10]驷牡:指驾一车的四匹公马。牡:公马。

译文

灵帝末年,限制列名党籍人士做官的禁令解除后,大将军何进听说了郑玄的贤名便派人前去征召他。州郡长官因为何进是极有权势的外戚,不敢违背他的意旨,于是就去迫胁郑玄,郑玄迫于无奈而去了朝廷。何进为他准备了坐几和手杖,对他以礼相待,待遇优厚。郑玄不接受何进所赐予的朝服,而是头裹整幅头巾去见何进。住了一宿便逃奔而去。此时郑玄已经六十岁,他的弟子河内郡赵商等从远道而来的有数千之多。后来将军袁隗上表推荐他担任侍中,郑玄也借父亲去世而不赴任。

北海国国相孔融深深敬佩郑玄,急匆匆地拖着鞋子上门拜访郑玄,并且告诉高密县要为郑玄特设一乡,说:“从前齐国设置了‘士乡’,越国建立了‘君子军’,都是敬重贤人的意思。郑君喜爱学问,实际上是心怀完美的德行。往昔的时候太史公、廷尉吴公、谒者仆射邓公,都是汉朝的名臣。此外,南山四位须眉皓齿的长者如有园公、夏黄公等,都隐藏光彩,隐居避世,世人赞赏他们高尚的节操,都全部称他们为‘公’。由此可见,所谓‘公’就是具有仁德之人的尊号,不一定是‘三事大夫’这类在朝中处于显位而有德之人。现如今郑君所在的乡应该称为‘郑公乡’。以前的时候,东海国于公只是凭判决狱讼知名就有人告诫乡里人去增扩他的门庭,何况郑公具有这样完美的品德,能没有一车四马通行的道路吗?可扩大他家门前的道路,让路面容纳高大的马车通过,并命名为‘通德门’。”

董卓将都城迁到长安之后,公卿大臣举荐郑玄任赵王的国相,因道路被阻断没能到达。正好遇上了黄巾军进犯青州,于是转道到徐州去躲避战祸,徐州牧陶谦以师友的礼节接待了他。建安元年,郑玄从徐州返回高密县的时候,在路上遇到了黄巾军数万人,他们见到了郑玄都一齐下拜,互相约定并表示不敢侵入高密县境内。

原文

玄后尝疾笃,自虑,以书戒子益恩曰:“吾家旧贫,不为父母群弟所容,去厮役[11]之吏,游学周、秦之都,往来幽、并、兖、豫之域,获觐乎在位通人[12],处逸大儒,得意者咸从捧手,有所受焉。遂博稽六艺,粗览传记,时睹秘书纬术之奥。年过四十,乃归供养,假田[13]播殖,以娱朝夕。遇阉尹擅势,坐党禁锢,十有四年,而蒙赦令,举贤良方正有道,辟大将军三司府。公车再召,比牒并名,早为宰相。惟彼数公,懿德大雅,克堪王臣,故宜式序[14]。吾自忖度,无任于此,但念述先圣之元意[15],思整百家之不齐,亦庶几以竭吾才,故闻命罔从。而黄巾为害,萍浮南北,复归邦乡。入此岁来,已七十矣。宿素衰落,仍有失误,案之礼典,便合传家。今我告尔以老,归尔以事,将闲居以安性,覃思[16]以终业。自非拜国君之命,问族亲之忧,展敬坟墓,观省野物,胡尝扶杖出门乎!家事大小,汝一承之。咨尔茕茕[17]一夫,曾无同生相依。其勖[18]求君子之道,研钻勿替,敬慎威仪,以近有德。显誉成于僚友,德行立于己志。若致声称,亦有荣于所生,可不深念邪!可不深念邪!吾虽无绂冕之绪,颇有让爵之高。自乐以论赞之功,庶不遗后人之羞。末所愤愤者,徒以亡亲坟垄未成,所好群书率皆腐敝,不得于礼堂写定,传与其人。日西方暮,其可图乎!家今差多[19]于昔,勤力务时,无恤饥寒。菲饮食,薄衣服,节夫二者,尚令吾寡恨。若忽忘不识,亦已焉哉!”

注释

[11]厮役:指卑贱冗繁的工作。

[12]获觐乎:得以觐见。在位通人:当时名声显赫学问通达之人。

[13]假田:租借耕地。

[14]宜式序:按照顺序被朝廷录用。

[15]元意:本意。

[16]覃(tán)思:深思熟虑。

[17]茕茕:孤苦伶仃。

[18]勖:勉力。

[19]差多:强于。

译文

郑玄后来曾病情危重,自己思前想后,便写信给儿子郑益恩,告诫他说:“我家以前比较贫困,不为自己的父母兄弟们所包容,离开了处理卑贱冗繁事务的吏职后,到周代、秦代的都城长安交游访学,往来于幽、并、兖、豫数州之间,才有机会去谒见那些为官而学识渊博的通达之人,和避世隐居的硕学大儒,只要有所领会都随从并拱手致敬,所以于学问之事有所领受。于是多方稽考六艺,略览经书注释,时常能够发现秘籍和纬书之学的奥妙。年过四十的时候,才回到家里赡养亲族,并租借田地进行耕作种植,以此来打发时光消磨岁月。遇到宦官专横跋扈独揽权势,因此被列为党人遭受禁锢,前后加起来一共14年,后蒙受朝廷的赦令,并被举荐为‘贤良方正有道’,受到大将军和三司府的征召。公车署两度征召,文牒相连姓名放在一起被争相召见的,都是宰相这一类。只有那些位居公相之位,德行美好、雅正大才,能够胜任志匡王室的大臣之职的人,才应该按照顺序被朝廷录用。我独自思量,不想在这方面担任职位,只想着陈述先世圣人孔子的本意,思考着整理百家不同的思想,也已经几乎竭尽我的才力,所以不愿意听从征召的任命,可是,没想到国家遭受黄巾军的祸害,而我南北漂泊,又回到家中。回到这里一年多了,现在已经七十岁了。家境向来衰落不振,又一再被耽误,按照礼法的要求,就应该将家事交付子孙。现如今我将年老的情形告诉你,将家事交付给你,我将闲居在家来安养身心,并将继续深思问学直到终了。如果不是拜谢国君的厚意,慰问烦忧的亲族,祭拜祖先的坟墓,观看野外的生物,又何曾拄着拐杖出门远行呢!家里的事情不管是大是小,你都一一承担下来吧。我感叹你孤独无依只有一人,竟然没有同胞兄弟可以依靠。一定要勉力追求君子的道义,深入细致地研究而不要荒废,恭敬慎重你的仪容和举止,去亲近有品有行之人。显赫的声誉是由你的同僚去成就的,而美好德行的树立在于自己的意愿。如果获得了美好的名声,对于你的生活也是无上荣耀的,又怎能不深思啊!怎么能不深思啊!我虽然没有为官造福的功业,也颇有辞官让爵的雅量。我自以为对经籍有研究和维护之功而感到快乐,差不多没有给后人留下什么羞耻。最后,如果说心中不平,只是因为亡亲的坟垄还没有修筑好,所喜欢的各类书籍都已经朽坏了,不能在礼堂上将它们写成定本,留传给志趣相同的后世好学之人。太阳已经偏西快要到黄昏了,哪里还能有更多的追求啊!家里现在比过去稍稍强盛了一些,希望你多劳费体力,及时耕作而不误农时,不要忧虑饥寒之事。少讲究些饮食,也不要讲究穿戴,这两个方面节省,还能让我少一点遗憾。如果你忘记而不能记住这些,那也就算了吧!”

原文

时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邀)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身长八尺,饮酒一斛,秀眉明目,容仪温伟。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20]之,竞设异端[21],百家互起。玄依方[22]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时汝南应劭亦归于绍,因自赞[23]曰:“故太(泰)山太守应中远,北面称弟子何如?”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回、赐之徒不称官阀。”劭有惭色。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公车征为大司农,给安车一乘,所过长吏送迎。玄乃以病自乞还家。

五年春,梦孔子告之曰:“起,起,今年岁在辰,来年岁在巳。”既寤[24],以谶合之,知命当终,有顷寝疾[25]。时袁绍与曹操相拒于官度,令其子谭遣使逼玄随军。不得已,载病到元城县,疾笃不进,其年六月卒,年七十四。遗令薄葬。自郡守以下尝受业者,缞绖[26]赴会千余人。

门人相与撰玄答诸弟子问《五经》,依《论语》作《郑志》八篇。凡玄所注《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中候》《乾象历》,又着《天文七政论》《鲁礼禘袷[27]义》《六艺论》《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凡百余万言。

注释

[20]通人:学问通达之人。许:认可。

[21]设异端:提出怪异的问题。

[22]依方:依据方正的儒家学说。

[23]自赞:自我推荐。

[24]寤:睡醒。

[25]寝疾:即卧病。

[26]缞绖(cuī dié):披麻戴孝。缞:古代用粗麻布制成的丧服。绖:古代丧服上的麻带子。

[27]禘袷(dì xiá):古代帝王祭祀始祖的一种隆重仪礼。

译文

当时大将军袁绍在冀州统领军队,派遣使者邀请郑玄,规模盛大地招待宾客,郑玄最后到达,袁绍便延请他就上座。他身高八尺,能饮酒一斛,眉毛秀美,眼睛明亮,颜容温和,仪表魁伟。袁绍的宾客有很多都是豪俊之士,都很善才辩,见到郑玄是儒者,并不认为他是学识渊博通达之人,竞相提出种种不经的见解,各人纷纷起身向他发难。郑玄依照儒家经籍进行申辩对答,每一对答都超出了问题本身,并且都是以前没有听说过的,座中没有谁不嗟叹心服。此时汝南郡应劭也归依袁绍,趁机自我引荐道:“我是以前的泰山郡太守应中远,愿北面拜师自称弟子行不行?”郑玄笑着说:“孔子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考查学生,颜回、子贡这些人不称引自己的官阶门第。”应劭听后感到很惭愧。袁绍于是便举荐郑玄为“茂才”,上表推荐他任左中郎将。但他都没有前去就任。公车署征召他任大司农,赐给他一辆四马安车,所经过地方的郡县都派长吏接送。到朝廷后,郑玄就以生病为由自求回家。

建安五年(200)的春天,郑玄梦见孔子对他说:“起来吧,起来吧,今年岁星在辰,来年岁星在巳。”郑玄醒来后,用谶书来验核梦境,知道自己寿命应当结束了,过了不久就卧病在床。这时袁绍正和曹操两军在官渡僵持不下,袁绍让他的儿子袁谭派遣使者逼迫郑玄随从军队。郑玄迫于无奈,带病赶到元城县,病情危重而无法继续行进,在这一年六月病逝,享年74岁,留下遗嘱要求薄葬。从郡守以下曾经跟随他学习的人中,披麻戴孝参加丧会的有一千多人。

门人在一起撰写郑玄回答诸位弟子问《五经》的语录,依照《论语》的体例编成《郑志》八篇。郑玄所有的注释有《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中候》《乾象历》,他又着述有《天文七政论》《鲁礼禘袷义》《六艺论》《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所有加在一起共有一百多万字。

原文

玄质于辞训,通人颇讥其繁。至于经传洽孰(熟),称为纯儒,齐鲁间宗之。其门人山阳[28]郗虑至御史大夫,东莱王基、清河[29]崔琰着名于世。又乐安[30]国渊、任嘏,时并童幼,玄称渊为国器,嘏有道德,其余亦多所鉴拔,皆如其言。玄唯有一子益恩,孔融在北海,举为孝廉;及融为黄巾所围,益恩赴难陨身[31]。有遗腹子,玄以其手文似己,名之曰小同。

论曰:自秦焚六经,圣文埃灭。汉兴,诸儒颇修艺文;及东京,学者亦各名家。而守文之徒[32],滞固所禀,异端纷纭,互相诡激,遂令经有数家,家有数说,章句多者或乃百余万言,学徒劳而少功,后生疑而莫正。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王父[33]豫章君每考先儒经训,而长于玄,常以为仲尼之门不能过也。及传授生徒,并专以郑氏家法云。赞曰:玄定义乖,褒修礼缺。孔书遂明,汉章中辍。

注释

[28]山阳:今山东邹城。

[29]清河:今河北清河。

[30]乐安:在今山东广饶。

[31]陨身:亡身。

[32]守文之徒:墨守旧说之辈。

[33]王父:祖父。对老人的尊称。

译文

郑玄在文辞注释方面比较质朴,渊博通达之人总是讥刺他注释过于繁多。另外经传的研究可以称得上是与事切合而详尽,被人称道为“纯儒”,齐鲁两地都很尊崇他。他的门人山阳郡郗虑官至御史大夫,东莱郡王基、清河郡崔琰在世上也很有名气。还有乐安县国渊、任嘏,当时都还是幼童,郑玄称赞国渊为国家的宝器,任嘏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其余的也有很多人被识别、选拔为有用的人才,都像郑玄所说的那样。郑玄只有一个儿子名叫郑益恩,孔融在北海郡国的时候,推荐他为“孝廉”;等到孔融被黄巾军所围困的时候,郑益恩赶去拯救危难的局势而献出了生命。郑益恩有个遗腹子,郑玄因为这孩子的手纹很像自己,就给他取名为“小同”。

史官评论说:自从秦朝焚毁六经以来,圣人的文典像尘埃一样漫灭。而从汉朝兴盛之后,儒者们对六艺群书进行了大量的修撰;到了东汉的时候,很多学者都是经籍研究方面的名家。而那些墨守旧说之辈,固执地坚守自己的学说,于是各种违背经籍的学说繁多而杂乱,彼此之间怪异偏激,导致了经籍分成了数家;而每家又有很多不同的学说,有的辨章析句甚至达到了一百多万字,致使学习起来白白地劳烦精力而极少有建树,后来即使疑虑重重却无法进行匡正。郑玄囊括了重要的典籍,搜求各家学说,删减了各种繁杂和捏造之言,修改订正了很多遗漏和失误之处,从此以后学者们大略知道了一些学问的指归。我(指《后汉书》作者范晔)的祖父豫章君(范宁)每每考校前代儒者们对经籍义理的解说,总是推崇郑玄,常常认为研究儒家的学问不能超过他了。等到豫章君传授门徒的时候,便全部集中用“郑氏家法”进行讲授了。赞曰:郑玄止住了经义乖悖的趋势,使得六经学问尽可能都兴盛起来。

1. 高一语文文言文《三国志.蜀书.姜维传》

能问一下你的问题是什么吗?╭∩╮(︶︿︶)╭∩╮要把全文写上还是把翻译写上?( ⊙o⊙?)姜维,字伯约,天水冀(故城在今甘肃省甘谷县南)人。

从小死了父亲,和母亲相依为命。爱好郑氏学。

在本郡任职上计掾,州里征辟他作从事的官。姜维的父亲姜冏过去做过郡功曹,遇上羌、戎叛乱,亲身挡卫郡将,死在战场,因此上头赐姜维官为中郎,参本郡军事。

(后主)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丞相诸葛亮大军向祁山(在今甘肃省西和县西北)进发,当时天水太守正好外出巡察,姜维和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随从出行。太守听说蜀军快要到了,而各县都响应蜀军,就怀疑姜维等人也都心怀不轨,于是漏夜逃到上邽(在今甘肃省天水县西南)坚守。

姜维等人发现太守走了,赶忙追去,慢了一步,到城门边,城门已经关上,不许他们进入。他们一起回到冀县,冀县也不让姜维等人进内。

姜维等人只好全都投奔诸葛亮去了。正遇着马谡在街亭(在今甘肃秦安县东北)战败,诸葛亮取了西县一千多家人和姜维等带回蜀国,因此姜维就和母亲散失了。

诸葛亮辟姜维做仓曹掾,加官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那年姜维二十七岁。诸葛亮写信给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说:“姜伯约对时事尽心尽力,思虑精密,我看他的长处,连永南(李邵)、季常(马良)等人都比不上的。

这个人,是凉州第一等人才啊!”又说:“必须先训练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对军事很有领悟力,他既有胆色义气,又深深懂得兵法的意理。

这人心存汉室,而才气比常人高出一倍,等到军事训练完毕,我会派他到宫里觐见主上的。”后来姜维被改任为中监军征西将军。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死了,姜维回到成都,任职右监军辅汉将军,统领各军,进封平襄侯。(后主)延熙元年(公元238年),跟随大将军蒋琬留驻汉中。

蒋琬升任大司马以后,用姜维作司马,好几次率领偏军向西攻入敌境。六年,升任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

十年,改任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同一年,汶山平康夷反叛,经姜维率领军队平定。

姜维又出兵陇西、南安、金城边界,和魏国大将军郭淮、夏侯霸等人在洮水的西面大战。胡王治无戴等人带着部落来投降,姜维领着他们回到蜀国好好安置了。

十二年,朝廷假姜维节,再出兵西平,也没有成功就回来了。姜维自以为对西方凉州的风俗很熟悉,而且自负很有才气武力,打算引导各羌、胡来作蜀军的羽翼,认为自陇以西可以切断攻占的。

每每想要大举兴兵,费祎时常抑制他,不依从他的计划,拨给姜维统领的兵力不超过一万人。 十六年春季,费祎死了。

夏季的时候,姜维率领几万人出兵石营(今甘肃省西和县西北),经过董亭(今甘肃省宁远县西南),包围了南安(今甘肃省陇西县东北,渭水北),魏雍州刺史陈泰冲破包围网到了洛门,姜维粮食用完了,退回蜀国。第二年,加官督中外军事。

又出兵陇西郡,守狄道长李简领着全城投降。姜维进兵围攻襄武(故城在今甘肃省陇西县西南),和魏将徐质交战,杀伤了许多敌人,魏军败退。

姜维乘胜进兵,许多城投降了,又有许多被他打下了,取了河关(今甘肃省导河县之西)、狄道(故城在今甘肃省狄道县西南)、临洮(故治在今甘肃省岷县)三县百姓退回。后来在十八年,又和车骑将军夏侯霸等一起出兵狄道,在洮西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王经的兵战死的有几万人。

王经退守狄道城,姜维把它包围了。魏征西将军陈泰进兵来援救解围,姜维退到钟题屯驻。

十九年春天,就地升姜维为大将军。又整治器械战马,与镇西大将军胡济相约在上邽会师,胡济失约没有到来,因此姜维被魏大将邓艾大破于段谷(今甘肃省天水县东南),军队星散流离,死了许多。

士兵人民因此都怨恨他,而陇以西也骚动不安。姜维向朝廷请罪,引咎自责,自动请求贬削官爵。

朝廷于是贬他为后将军,代理大将军的职务。 二十年,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在淮南造反,魏国把关中的兵马分一部分出来到东方压制。

姜维想趁着关中空虚攻打秦川,又再率兵几万人出骆谷(今陕西省盩厔县西南),直到沈岭。当时长城内储藏了许多粮谷,但守兵却很少,听说姜维来了,大家都很惶恐。

魏大将军司马望负责抵挡姜维,邓艾也从陇右赶来,都在长城驻军。姜维进驻芒水(在陕西省盩厔县东南,北流入渭),各部队都依山扎营。

司马望、邓艾傍着渭水坚守防线,姜维屡次下来挑战,司马望、邓艾只是不理。到了(后主)景耀元年(公元258年),姜维接到诸葛诞已经破败的消息,就退兵回成都。

朝廷恢复委任他大将军的职位。 起初,先主留魏延镇守汉中,都是在许多防线阵地设置兵力来抵御外敌,敌人假如攻来,就尽力防守,不让他深入一步。

一直到兴势这一役,王平抗拒曹爽,都是承袭这个法子。姜维建议,他认为错落守着各处防线,虽然合乎《周易》“重门”的用意,但只可以抵抗敌人的侵略,是被动的,不可能获得重大胜利。

不如让他们一听到敌人要来,各防线马上收兵,把谷食集中,退到汉(今陕西省沔县)、乐(今陕西省城固县)两城里防守,使敌人不能进入平地,暂且由重重关防镇守抵御敌人。在敌人要发动攻击。

2. 张嶷 文言文翻译

张嶷字伯岐,巴郡南充国(今四川南充)人。

二十岁时担任县里的功曹(官职名)。蜀先主刘备平定蜀地的时候,有山贼攻打县城,县令弃家逃亡,张嶷冒着刀枪,背起县令的夫人,县令夫人幸免于难。

张嶷因此出名,州郡征聘他为从事(官职名)。当时郡里的龚禄、姚伷都官至二千石(太守),在当时很有名气,都和张嶷关系很好。

建兴(蜀后主年号)五年,丞相诸葛亮驻扎在北方的汉中,广汉、绵竹一带的山贼张慕等偷袭军资,抢掠官民,张嶷以都尉的身份带兵讨伐。张嶷考虑到他们容易分散,难以通过作战捉拿住,于是假装与他们讲和,约定时间设置酒宴。

喝到酣处,张嶷亲自带领身边将士,趁机斩下了张慕等人五十多个首级,山贼的首领们都被消灭了。搜寻剩下的山贼,十天就平定了。

后来张嶷得病很重,家境一直贫困,广汉太守是蜀郡的何祗,有通达仁厚的名声,张嶷从前和他不熟,于是自己驾车拜会何祗,投靠他来治疾。何祗拿出全部财产为他医疗,几年后才痊愈。

张嶷所结交的都是这样的信义之人。蜀国任命他为牙门将(官职名),归马忠管辖,讨伐背叛蜀国的在北方的羌人(少数民族),平定南方四个郡的蛮夷(也是少数民族),都有谋划、战胜的功劳。

建兴十四年,武都(今甘肃省武都县一带)的氐王(氐人的首领)苻健请求投降,蜀国派将军张尉去迎接,但是超过了约定的时间还没有回来,大将军蒋琬非常担忧。张嶷安慰他说:“苻健请求依附我们是很真诚的,不会有变故,向来听说苻健的弟弟很狡猾,况且夷狄之人不能接受同样的功劳,可能会背叛(苻健),因此拖延了归期。”

过了几天,消息送到,苻健的弟弟果然率领四百户人投奔魏过去了,只有苻健来投降。 起初,越巂郡(今四川西昌)自从丞相诸葛亮讨平高定(人名)之后,叟族与其他夷人多次叛乱,杀害了太守龚禄、焦璜,这之后太守都不敢来郡上任,只住在安定〔安上〕县,离郡八百多里,越巂郡也徒有虚名而已。

当时蜀国君臣讨论打算恢复旧郡,任命张嶷为越巂太守,张嶷带领部下到郡治(相当于省会),用恩惠引诱当地夷人,当地人都顺服了,很多都来投降依附张嶷。北部边境的捉马族人最骁勇,不肯受管辖,张嶷于是前去征讨,活捉了他们的首领魏狼,又诫谕并放回了他,让他招集其余的部落共同归顺。

张嶷上奏封魏狼为邑侯,辖内有部落三千多户。其余的部落听说后,慢慢的都归顺了,张嶷以这个功老被封为关内侯。

苏祁县(今四川苏示县)的首领冬逢、弟弟隗渠等人,投降后又反叛。张嶷处死了冬逢。

冬逢的妻子,是旄牛族首领的女儿,张嶷用计谋宽赦了他。而隗渠逃到了西部边境。

隗渠勇猛彪悍,各部落都很畏惧他,他派了两个亲信假装向张嶷投降,其实是探听消息。张嶷发觉了,许诺给他们重赏,命他们被判隗渠,两人于是合谋杀掉了隗渠。

隗渠死后,各部落就都安定了。斯都耆部落的首领李求承,从前亲手杀死了龚禄,张嶷悬赏捕获了他,列清他的罪状并处死了他。

起始张嶷因为郡治的房屋毁坏,另外修建了一个小城堡。他在任三年后,搬回到从前的郡治,修缮城郭,少数民族的男女都为他效力。

定莋(今四川省汉源县)、台登、卑水(今四川美姑县)三县离郡治三百多里,从前出产盐铁和漆,而一直被当地的部落占据。张嶷率领部下夺了下来,设置官吏管理那里。

张嶷初到定莋时,定莋的首领豪狼岑,是盘木王的舅舅,被当地蛮夷所信任,为张嶷的侵占感到气愤,不来拜见他。张嶷派几十个壮士前去捉拿他,鞭杀了他,把他的尸体送回部落,给了丰厚的赏赐,并宣告了豪狼岑的罪状,张嶷又说:“你们不要妄自反抗,反抗就要被消灭!”部落的首领们都反绑双手来谢罪。

张嶷杀牛设宴,重申了他对当地部落的恩信,于是获得了当地的盐铁,用具从此非常富裕。 汉嘉郡(今四川成都地区)一带的旄牛夷部落四千多户,他们的首领狼路,打算为姑父冬逢报仇,派叔父狼离带领冬逢的部下和张嶷相对峙。

张嶷派亲信带着酒肉犒劳他们,又令狼离迎接冬逢的妻子(即狼离的姐姐)转告了张嶷的意思。狼离接受赏赐以后,去见姐姐,姊弟两人很高兴,率领所有部下去拜见张嶷,张嶷厚赏了他们,让他们回去了。

旄牛部落从此不再作乱了。 越巂郡有条老路,经过旄牛地区直到成都,既平坦又近;自从旄牛部落断绝了道路,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去成都要经过安上(今四川屏山),既危险有远。

张嶷派人带着钱物赏赐给狼路,又让狼路的姑姑劝说他,狼路于是带着兄弟妻子儿女全都来拜见张嶷,张嶷和他结盟为誓,开通了旧道,千里内都肃清了,恢复了从前的驿站。他上奏封狼路为旄牛?句毗王,派使者送狼路去朝见蜀后主。

蜀后主于是加封张嶷为怃戎将军,依然兼任越巂太守。 张嶷第一次拜见大将军费祎,见他任性、泛爱,对待新依附的人太优厚,张嶷于是写信告戒他说:“从前岑彭带兵打仗,来歙握有重权,都被刺客杀害,如今将军您位尊权重,应该借鉴旧事,稍加警惕。”

费祎后来果然被从魏过投降的郭修刺杀。 吴国的太傅诸葛恪因为刚刚打败了魏军,大举进军图谋魏国。

侍中(官职名)诸葛瞻,是丞相诸葛亮的儿子,是诸葛恪的堂弟,张嶷写信给。

3. 《张嶷字伯岐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8—10题。张嶷字伯岐,巴郡南充国人也。

弱冠为县功曹。先主定蜀之际,山寇攻县,县长捐家逃亡,嶷冒白刃,携负夫人,夫人得免。

由是显名,州召为从事。时郡内士人龚录、姚铀位二千石,当世有声名,皆与嶷友善。

建兴五年,丞相亮北住汉中,广汉绵竹山贼张慕等钞盗军资,劫掠吏民,嶷以都尉将兵讨之。嶷度其鸟散,难以战禽,乃诈与和亲,克期置酒。

酒酣,嶷身率左右,因斩慕等五十馀级,渠帅悉殄。寻其馀类,旬日清泰。

后得疾病困笃,家素贫匮,广汉太守蜀郡何祗,名为通厚,嶷宿与疏阔,乃自舆诣祗,托以治疾。 祗倾财医疗,数年除愈。

其党道信义皆此类也。拜为牙门将,属马忠,北讨汶山叛羌,南平四郡蛮夷,辄有筹画战克之功。

初,越隽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叟夷数反,杀太守龚禄、焦璜,是后太守不敢之郡,只住安上县,去郡八百馀里,其郡徒有名而已。 时论欲复旧郡,除嶷为越隽太守,嶷将所领往之郡,诱以恩信,蛮夷皆服,颇来降附。

北徼捉马最骁劲,不承节度,嶷乃往讨,生缚其帅魏狼,又解纵告喻,使招怀馀类。表拜狼为邑侯,种落三千馀户皆安土供职。

诸种闻之,多渐降服,嶷以功赐爵关内侯。苏祁邑君冬逢、逢弟隗渠等,已降复反。

嶷诉逢。逢妻,旄牛王女,嶷以计原之。

而渠逃入西徼。渠刚猛捷悍,为诸种深所畏惮,遗所亲二人诈降嶷,实取消息。

嶷觉之,许以重赏,使为反问,二人遂合谋杀渠。渠死,诸种皆安。

又斯都耆帅李求承,昔手杀龚禄,嶷求募捕得,数其宿恶而诛之。在郡十五年,帮域安穆。

屡乞求还,乃征诣成都。民夷恋慕,扶毂泣涕,过旄牛邑,邑君襁负来迎,及追寻增至蜀郡界,其督相率随嶷朝贡者百馀人。

嶷至,拜荡寇将军,慷慨壮烈,士人成多贵之,然放荡少礼,人亦以此讥焉,是岁延熙十七年也。魏狄道长李简密书请降,卫将军姜维率嶷等因简之资以出陇西。

既到敬道,简悉率城中吏民出迎军。军前与魏将徐质交锋,嶷临陈陨身,然其所杀伤亦过倍。

既亡,封长子瑛西乡侯,次子护雄袭爵。南土越隽民夷闻嶷死,无不悲泣,为嶷立庙,四时水旱辄祀之。

(节选自《三国志·张嶷传》)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寇攻县,县长捐家逃亡 捐:抛弃B.山贼张慕等钞盗军资,劫掠吏民 钞:掠夺C.逢妻,旄牛壬女,嶷以计原之 原:考查D.嶷求募捕得,为其宿恶而诛之 募:征召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渠刚猛捷悍,为诸种深所畏 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B。

然放荡少礼,人亦以此讥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C。卫将军姜维率嶷等因简之资以出陇西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D。

屡乞求还,乃征诣成都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10.将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嶷度其鸟散,难以战禽,乃诈与和亲,克期置酒。(4分)(2)除嶷为越寓太守,嶷将所领往之郡,诱以恩信,蛮夷皆服,颇来降附。

(4分)11.简要概括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张嶷的形象特征。(5分)1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限划8处)(4分)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日巧伪不如拙诚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倦,所以治人也。 (刘向《说苑》)。

4. 文言文阅读翻译:赵云字子龙,常山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

原来是跟随公孙瓒的,公孙瓒派刘备去救田楷,抵挡袁绍的军队,赵云就跟随刘备,成为刘备手下主管骑兵的武将。当刘备在当阳长阪抛弃妻子和儿子向南逃跑的时候,赵云怀抱年少的孩子,就是后主刘禅,保护着甘夫人,就是后主的母亲,都免于被害,被提升为牙门将军。

刘备入蜀,赵云留在荆州。 刘备从葭萌关回头攻击刘璋,召诸葛亮过去。

诸葛亮率领赵云和张飞等人都沿着长江西进,平定各个郡县。到了江州,单独派遣赵从外水上江阳,与诸葛亮在成都会师。

成都平定后,任命赵云为翊军将军。建兴元年,被任命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为永昌亭侯,升为镇东将军。

建兴五年,赵云跟随诸葛亮驻军汉中。第二年,诸葛亮发兵,宣称由斜谷道进军,曹真派大军前去抵挡。

诸葛亮命令赵云和邓芝去抵抗曹真,而自己去攻击祁山。赵云、邓芝的军队比较弱而敌人军队强大,在箕谷之战中失利,于是收回军队采取固守的做法,没有导致彻底的失败。

军队撤退后,赵云被贬为镇军将军。 建兴七年,赵云去世,追谥为顺平侯。

先前,刘备当皇帝的时候,只有法正被谥。后主刘禅的时候,因为诸葛亮的功绩和德行天下第一,蒋琬、费祎担负整个国家的重任,也得到谥号。

陈祗得到了皇帝的恩宠,得到了特殊的荣誉,夏侯霸从魏国投降而来,所以也得到了谥号。于是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和赵云也被追谥,当时的人议论起来都认为这是莫大的荣誉。

赵云的儿子赵统继承了爵位,官职到达了虎贲中郎将,督行领军。二儿子赵广,被任命为牙门将,跟随姜维到沓中,在战场上战死。

5. 诸葛恪捷辩全文翻译

曾有白头鸟集殿前,权曰:「此何鸟也?」恪曰:「白头翁也.」张昭自以坐中最老,疑恪以鸟戏之,因曰:「恪欺陛下,未尝闻鸟名白头翁者,试使恪复求白头母.」恪曰:「鸟名鹦母,未必有对,试使辅吴复求鹦父.」昭不能答,坐中皆欢笑.

译文:曾经有白头鸟聚集在宫殿前面,孙权问道:“这是什么鸟呢?”诸葛恪答道:“这是白头翁。”张昭认为自己是座中最老的,怀疑诸葛恪利用鸟来戏弄他,于是说:“诸葛恪欺骗陛下,未曾听过有鸟儿名叫白头翁的,试一试让诸葛恪再找出一只白头婆来。” 诸葛恪说:“鸟名鹦母,不一定就有与它名字配对的,试一试让辅吴(张昭)再找出一只鹦父来。” 张昭不能回答,在座的人都欢声大笑。

简要评析:这是一篇文言文历史故事,说的是诸葛恪如何运用他的聪明才智,在困境中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的即兴表现,从侧面烘托出诸葛恪的过人之才。

关于“黄宪文言文翻译”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6)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闾丘锦灏的头像
    闾丘锦灏 2025年10月27日

    我是朴顺网的签约作者“闾丘锦灏”

  • 闾丘锦灏
    闾丘锦灏 2025年10月27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黄宪文言文翻译”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黄宪文言文翻译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 后汉书 黄宪传...

  • 闾丘锦灏
    用户102706 2025年10月27日

    文章不错《黄宪文言文翻译》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朴顺网@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