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乃字的文言文

网上有关“带乃字的文言文”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带乃字的文言文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 乃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乃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以下几种:

一是作代词

(1) 你,你的。例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父亲)。——陆游《示儿》

(2)他的。例如:乃心在咸阳。—— 曹操《蒿里行》

(3) 此,这个。例如:吾闻之,五子不满隅,一子可满朝,非乃子耶?——《晏子春秋》

二是作动词

(1) 是,就是。例如: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我乃非人也中的乃,就是这个意思。

三是作副词

(1) 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例如: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聊斋志异·狼三则》

(2) 竟,竟然。例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唐· 韩愈《师说》

(3) 却,表转折。例如: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却每天寻找可买的合适的土地房屋。)——汉· 刘向《列女传》

(4) 于是;就。例如:屠乃奔倚其下。——《聊斋志异·狼三则》

四是作连词,可是,然而。例如:时夫仆具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徐霞客游记》

2. 中学学过的文言文里的乃字的用法以及作用和例句,出自哪

.乃 (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用作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缺例文)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乃尔译为“这样”.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5.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三)用作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 乃字在文言文的意思

1.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汉书》:“今欲发之,~肯从我乎?"[~表示乃字,我就简写了.]《示儿》中:"家祭无忘告~翁."

2.副词.于是这才.《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三顾茅庐于草庐之中."

3.副词.却,竟然.《史记.吴王濞传》"当改过自新,~益骄溢."

4.副词.只,仅仅.《吕氏春秋.义赏》:"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五."

5.是,就是.《史记。张仪传》:“臣非知君,知君~苏君。”

6。语气词。《尚书。大禹谟》:“~武~文。”

4. 乃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代词)你,你的;他的;此,这个; 2、(动词)是,就是 3、(副词)刚刚,才;竟,竟然;却;于是 组词如下: 不乃、至乃、乃眷、乃才、普乃、乃耳、乃往、乃情、既乃、焉乃、便乃、乃诚、然乃、此乃、亦乃、乃才、乃比、乃老、来乃、你乃 扩展资料 字形演变 字源解说 文言版《说文解字》:乃,曳词之难也。

象气之出难。凡乃之属皆从乃。

古文乃。籀文乃。

白话版《说文解字》:乃,说话措词迟钝。字形像语气出口很难的样子。

所有与乃相关的字,都采用“乃”作边旁。这是古文写法的“乃”字,这是籀文写法的“乃”字。

组词解释: 1、不乃 无乃,岂不。 2、至乃 连词。

提出突出事例,表示达到某种程度。犹言甚至,竟至。

3、乃眷 他的妻子。 4、普乃 鲜卑的姓氏。

5、乃往 从前,以前。

5. “军”“诏”“之”“乃”“以”这些字在文言文中分别有哪些用法

军:1动词,意思是军队驻扎或者驻军如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史记》2名词,军队的意思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资治通鉴》3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五旅为师,五师为军4动词,指挥·统率的意思王亦能军.诏1动词,告诉的意思诏相王之大礼2名词,皇帝的命令或文告3动词,帮助的意思以八柄诏王4动词,告诫的意思若子不听父之诏5动词,召见的意思诏伊尹于毫郊兮.之1动词,往,到······去的意思行不知所之2代词,第三人称的代词,他她它桓侯故使人问之.3指示代词,这的意思之二虫又何知?3助词,相当于“的”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4无意义,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君子之学必好问.5无实义,凑足音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乃1代词,你,你的今欲发之,乃肯从我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2副词,表示肯定,相当于“就是”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3副词,竟·却的意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4副词,于是,就的意思陈涉乃自立为王.5副词,只·仅仅的意思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以1动词,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2动词,认为皆以美于徐公.3动词,拿或者用的意思以刀劈狼首.4介词,凭借的意思何以哉?5介词,因为的意思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6连词,因为的意思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7连词,表示结果,意思为因而或者才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8连词,表示条件,意思为则或者那么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9副词,通“已”,已经的意思五国以破秦,必南图楚.10连词,及或者连及的意思三老官署豪长者里父老皆会,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11动词,率领的意思宫之奇以其族行.12名词,意思是原因宋人执而问其以.。

1. 乃有几种古文翻译

基本解释:

--------------------------------------------------------------------------------

nǎi

才:今乃得之。“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是,为:乃大丈夫也。

竟:乃至如此。

于是,就:“因山势高峻,乃在山腰休息片时”。

你,你的:乃父。乃兄。“家祭无忘告乃翁”。

笔画数:2;

部首:丿;

笔顺编号:53

详细解释:

--------------------------------------------------------------------------------

廼、乃

nǎi

你,你的〖your〗

余嘉乃勋。——《左传·僖公十二年》

几败乃公事。——《汉书·高帝纪上》

谁谓乃公勇者?——《史记·淮南衡山传》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父亲)。——陆游《示儿》

又如:乃父(乃翁。你的父亲);乃祖(你的祖父;先祖);乃公(你的父亲);乃兄

他的〖his〗

乃心在咸阳。——曹操《蒿里行》

又如:乃眷(他的妻子);乃尊(尊称别人的父亲);乃老(他的父亲);乃堂(他的母亲)

此,这个〖this〗

吾闻之,五子不满隅,一子可满朝,非乃子耶?——《晏子春秋》

又如:乃今(如今;从今);乃者(往日;从前)

这样,如此〖so〗

子无乃称。——《庄子·德充符》

又如:因山势高峻,乃在山腰休息片刻;乃尔(如此;这样);乃若(至于)

nǎi

是,就是〖be〗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又如:真乃英雄好汉;失败乃成功之母;乃是(却是)

nǎi

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justnow〗

九月…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春秋经·定公十五年》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聊斋志异·狼三则》

只,仅仅〖onlythen〗。如:唯虚心乃能进步

竟,竟然〖unexpectedly;actually〗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唐·韩愈《师说》

却〖atthesametime〗

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却每天寻找可买的合适的土地房屋。)——汉·刘向《列女传》

于是;就〖then;whereupon〗

屠乃奔倚其下。——《聊斋志异·狼三则》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婉贞挥刀奋斫…敌乃纷退。——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又如:乃遂(就,于是);乃其(于是,就)

nǎi

可是,然而〖but;however〗

时夫仆具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徐霞客游记》

乃是

nǎishì

〖be〗是,就是

人民群众乃是真正的英雄

乃至

nǎizhì

〖andeven〗甚至

全城军民乃至老弱妇孺都参加了抢险护堤

也说“乃至于”

2. 文言文翻译

邴原泣学《初潭集》 原文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书塾中的老师的可贵之处是善于发现可塑人才,有慈爱心肠、怜悯心。 向邴原学习:追求学习权利、珍惜学习机会、勤奋学习的精神

3. 求高考文言短语常识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短语翻译1.得无:表示反诘的语气,译为:莫非,莫不是。

2.否则:是两个词,否:不是这样,不然;则,相当于“就”。 3.然后:是顺接连词,可译做“这样以后”,或者“之后” 4.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如此),那么? 5.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虽”相当于“虽然”“即使”,“然”相当“这样”,可译作“虽然如此”“尽管如此”“即使这样”6.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也可译作“恐怕”。

7.比及:等到,等到了。 8.盍:何不。

曷:何不。 叵:不可。

9.如何,奈何,若何:它们组成固定形式,相当于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 10.“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上述形式的扩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办”。11.孰若,孰与:用做比较或选择,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如放在动词前,可译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12.所以:表原因,译做“?的原因”13.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

14.卑鄙:地位卑微,见识浅陋。15.其实:它的果实,或者“那实际情况”“它实际上”“它的实利”17.地方:土地方圆 18.山东:淆山以东。

19.可怜:可爱,或者“值得同情”20.于是:在这时,或者“在这件事上”21.以为:把?当作,或者“任用?人做” 22.指示:指给?人看。23.可以:可以凭借? 24.至于:达到某种程度,或者“落到什么地步”25.不必:不一定,今义“用不着”26.因而:趁着某个机会而?27.或者:有的人,有些人 28.即使:就让(使)29.智力:智谋和力量 30.前进:走上前献上 31.何苦:怕什么,怎么怕,怎么担心。

关于“带乃字的文言文”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19)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受军的头像
    受军 2025年10月25日

    我是朴顺网的签约作者“受军”

  • 受军
    受军 2025年10月25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带乃字的文言文”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带乃字的文言文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 乃字在文言文中的...

  • 受军
    用户102505 2025年10月25日

    文章不错《带乃字的文言文》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朴顺网@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