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感官敏感期——孩子如何认知世界

网上有关“2、感官敏感期——孩子如何认知世界”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2、感官敏感期——孩子如何认知世界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亲爱的战友,你好!我是一名家庭教育的导师,2019年加入007是因我的梦想是在2019上半年完成我的第一本书籍,所以每一次的作业,都是书本的一篇文章,感谢你陪伴一路同行)

感官是孩子认识和理解周围世界,建构自我世界的重要通道,感官敏感期决定孩子如何认知世界。许多研究表明,孩子自胎儿时期就已开始借助听觉、视觉、触觉、味觉、运动觉等感知觉,来熟悉和适应环境。

出生之后,感知觉是孩子心理之中较早发展的领域。在感知觉发展的基础上,记忆、表征、思维等高级心理机能才得以发展起来。因此,感知觉的发展对于孩子个体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基础。

视觉敏感期:同样的眼睛不同的世界

“从黑暗墙壁上高高的窗户射进来的光线,给婴儿带来了第一个惊喜和欢乐。”

?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

罗曼.罗兰所描述的正是婴儿呱呱落地后所表现的第一个敏感期——视觉敏感期。视觉敏感期是我们孩子来到地球上的刹那就拥有的敏感期,这是他们感知这个全新世界的第一种方式,那时候他对视知觉有强大敏感期。

刚出生的小婴儿,他眼里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并不是我们看到的彩色世界,而是一个黑白的世界。刚出生的孩子喜欢黑白明暗的颜色,孩子很喜欢看侧影,喜欢看阴影,喜欢看大人的表情,他都是在学习。有经验的爸爸妈妈会发现宝宝出生后,如果拿着一个黑白相间的几何图形卡在宝宝的视线内缓慢移动,宝宝的眼睛会随着的移动而移动,这就是简单的视觉追踪,有助于宝宝视觉的发育。所以推荐给准爸妈们,第一个要买给孩子的玩具,就是黑白卡,黑白卡通过不同类型、边界分明的黑白对比,恰到好处地满足了新生婴儿的视觉需求。

(重新找一些)

那孩子多大可以看色彩呢?大概3、4个月后,宝宝会进入到彩色世界,开始对鲜艳色彩的颜色感兴趣,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很多宝宝们对红色很喜欢,看到穿红色衣服的人会有兴奋、喜悦的表现,当然有些宝宝会喜欢橙色,不一定。这个时候,爸爸妈妈们需要加入色彩的刺激,满足孩子的视觉敏感期。从这个阶段开始,我们就可以运用色彩鲜明的吸引宝宝的注意力,此时宝宝的视觉追踪能力更强。

此外,我们也这是可以采用气球、床铃等可以动的玩具与宝宝互动,这是非常好的满足宝宝视觉需求和探知需求的方式,因为动态的事物远比静态的事物能够吸引宝宝的兴趣。不过我们最好不要长时间在一个方位,为宝宝呈现一种静态的事物,宝宝长久盯着一个方向、一个不会动的事物易眼睛疲劳。

更好的办法,是把小婴儿放在稍倾斜的平面,带他到户外,让他看到花鸟鱼虫的世界,让他看到色彩斑斓的世界。

如果看到这里,请你尽力去满足孩子的视觉敏感期,即使你的孩子大了,也请你认真阅读这本书,尽力去弥补过去未被满足的敏感期,也去满足当下孩子正处于的敏感期。因为如果没有满足孩子的敏感期,带来的结果是什么样的呢?

错过视觉敏感期——小托蒂的悲剧

讲一个错过视觉敏感期的案例吧,有一个意大利的小宝宝叫托蒂,这个孩子刚出生,眼睛微微发红,妈妈很担心孩子的眼睛会感染,就用绷带把孩子眼睛蒙起来了,这一蒙就是两周。两周之后,孩子的眼睛一点都不红了,可是孩子满月的时候,妈妈发现孩子的眼睛无法追视,就是拿着一个小红球缓缓移动,孩子眼睛没感觉,妈妈就带孩子去看眼科医生了。眼科大夫多次会诊得出的结论都相同:从生理上看,这是一只完全正常的眼睛,但它却是失明的。一只完全正常的眼睛何以失明了呢?因为小托蒂错过了视觉的敏感期。后来研究人员在动物身上做了很多类似的试验,把刚出生的小猫咪啊,眼皮缝合一起,一缝也是两周,两周之后结果都一样,也就失明了。可是正常的大猫啊,4-6周就恢复了视力。所以这就是错过了敏感期的悲剧,如果错过了一个敏感期,将无论如何都达不到属于人类的应有水平,因为生命的器官严格执行着“用进废退”的原则。

再讲一个案例,有些不发达地区,带养人为了保护孩子,把窗帘啊门啊都关起来,或者是在包被上还给孩子盖一个小毛巾,怕孩子受到光线刺激,结果导致很多孩子的弱视。弱视有效的治疗阶段是12岁之内,但是弱视很难通过治疗达到人类最基本的水平。所以各大医院的眼科门诊,可以看到很多小患者,因为有不同程度的弱视,父母带着去看眼睛。如果追溯源头,百分一百和视觉敏感期有关系。所以,如果你的身边有刚出生的宝宝,请在白天拉开窗帘,晚上关上小夜灯,让孩子感受白天黑夜光线的明暗交替,满足孩子视觉的敏感期吧。

因此仅仅通过视觉敏感期的案例,我们看看要不要满足孩子的敏感期呢?懂孩子才能爱孩子,不懂孩子的爱孩子可能会伤害孩子,而且这种伤害,此次错过,一生难求,我们还等什么呢?一起跟着脚步来学习吧。

接下来的篇章是:

味觉:世界就是味道

听觉:听出温暖与安全

触觉:人生一触才知

嗅觉:闻出气味添动力

作者:川妈

刚生老大的时候,很紧张、总是小心翼翼的,生怕哪里做错了,伤了、误了孩子。

好多人安慰我说:“第一次当妈都这样,慢慢就好了。”

现在,生了老二,他们又说:“第二次当妈了,驾轻就熟,肯定没问题了。”

确实,照顾二宝时,我的内心放松很多,更加笃定和淡然。

但光有良好的心态,并不能让二胎妈妈的生活轻松起来。一个个问题,真实地摆在我的面前。原来不会的,生了老二依然还是不会。

何况,老大慢慢长大,新问题层出不穷,各个都是挑战。老二呢,跟哥哥简直是天差地别,原来养育哥哥的经验,很多根本用不上。

怎么办?

与其焦虑,不如积极寻找办法。自己摸索不出来解决之道,就看看别人的经验和教训。

而 育儿 书,往往是严谨教育研究结果汇报,或是个人成功经验总结的最好载体。

所以,无论多忙,我都会抽空找好书、看好书,在书中寻找答案。

今天,我特意给大家整理了一份 “成长书单” ,带来了 10本 推荐 育儿 书,它们都是我近期自己读过之后受益良多的字句篇章。

我把这些书分成了两大类: “助娃成长类”和“父母家庭类”

前者从 “如何帮助孩子更好成长” 的角度出发,让家长能最大限度发挥优势、施展力量;

后者则多 立足于父母自身、家庭关系的角度 ,来帮家长解惑答疑,寻求改变和突破。

春节假期快到了,一杯清茶或咖啡,相伴一本好书,缓缓解开心中最纠结的 育儿 难题,为新一年的养娃修行之旅积聚力量。

P.S.本文不含任何商业目的,纯推荐。

—助娃成长类—

1.《让天赋自由》

作者 | 肯·罗宾逊,卢·阿罗尼卡

出版 |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

2006年,TED上有一个超火的演讲—— 《学校扼杀创造力》

截止目前, 观看人数超过6000万,创造了TED有史以来的最大播放量

演讲者 肯·罗宾逊 ,是一位全球知名的教育家,2002年被英国女王封为爵士,被誉为“全球最具影响力教育家”;2011年又入选“全球最具影响力50大商业思想家”。

他的睿智、幽默和独到见解,给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所有的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肯·罗宾逊非常赞同毕加索的这句话。

他认为, “每个孩子都是伟大的天才,但是我们却无情地扼杀了他们的才能”。

因为,我们总用常识、应试、利益最大化等所谓的 社会 规则,去要求孩子长成一个符合要求的“栋梁”。

这本《让天赋自由》,正是脱胎于他的演讲。

肯·罗宾逊希望,能帮助我们换个角度审视自己, 让我们更了解自身的天赋与爱好,进而帮助孩子找到天赋所在,找到自我所在。

书中提到,当我们在做自己热爱并天生擅长的事情时,才更容易感觉到,此刻的自己才是真实的自我。

我们感到自己正在做着本该做的事情,并且正在成为本该成为的那种人。

这,便是天赋与爱好的巨大能力。

书中有一段话让我印象颇深: “不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决定了我们的人生,而是我们能做到的事情决定了自己的人生。”

化被动为主动,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帮孩子懂得ta能做什么,我们才不会陷入盲目焦虑,而能够陪在孩子身边,一起成长。

2.《优势教养》

作者 | 莉·沃特斯

出版 | 中信出版社,2018

这本书主要提供了一些 发现和培养孩子优势的实用教养方法

作者 莉·沃特斯 ,是国际积极心理学会主席,墨尔本大学心理学教授,国际公认的积极心理学大咖。

她潜心研究积极心理学30年,将 积极心理学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打破短板决定一切的“木桶原理”, 指导我们发现孩子的优势,助力孩子积极成长。

莉·沃特斯在书中引用了一句话: “罗盘总是指向正北方,但它没有告诉你途中会有深坑沼泽或其他自然障碍…最重要的是正北方。”

正是这句话,让她察觉到, 总是努力保持积极,就像罗盘总是指向正北方一样 ,只要遵照罗盘的指示,坚持一路向北,就会找到越过深坑、沼泽和其他障碍的办法,永远不会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书中提供了大量新鲜生动的 案例 和条理清晰的 建议 ,帮助我们理解优势教养怎样解决孩子的问题;每章附有 实操练习 ,还有一些 随书测验 ,手把手辅助我们在教养孩子中实践应用。

一路看下来, 我觉得实操性特别强, 更棒的是, 能让我们大人学习调整视角,从更正向的角度思考问题、处理生活中的各种琐事。

3.《自驱型成长》

作者 | 威廉·斯蒂克斯鲁德,奈德·约翰逊

出版 | 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

在以往的文章中,我多次和大家分享过培养孩子 “自主动机” 的价值。这本书就是专门讲这方面内容的——

如何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律?

别人家的孩子,放了学就知道先写作业;别人家的孩子,每次玩ipad都自觉守时;别人家的孩子,不用监督就能打理好生活……

这些让我们羡慕的“别人家孩子”,很可能就是拥有了“自主动机”。

说白了,“别人家孩子”知道:这些事都是自己的事,要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掌控感。

如此这般的自发自主,当然比大人逼迫要有效得多、轻松得多。

作者 威廉·斯蒂克斯鲁德 奈德·约翰逊, 一位是 享誉全美的临床神经心理学家 ,一位是 亲子互动和焦虑管理教育专家 。他们经过30多年研究发现:

尤其针对当前养育焦虑的大环境,我们需要放下焦虑,找回自我控制感,更重要的是促发孩子收获控制感。

这对孩子的一生而言,都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书中还提供了 一手临床案例和实操指南 。特别是有一个 “今晚怎么做” 栏目,手把手带家长上手操作,让我们能把书中讲的理论 融入生活使用中 ,有效提升孩子的自驱力。

4.《 游戏 力》

作者 | 劳伦斯·科恩

出版 | 中国人口出版社,2018

有人说: “ 游戏 是儿童的第二生命, 游戏 是人类的天性。”

我们当然知道 游戏 对孩子的重要性,但却常常忘记了可以用 游戏 和孩子打交道,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把 游戏 变成帮助孩子成长的好方法。

本书作者、美国临床心理学家 劳伦斯·科恩 ,专注儿童 游戏 、 游戏 治疗和亲子教育。他发现:

用富有 游戏 力的方式与孩子互动,可以培育亲密感,帮孩子远离孤独感;可以培育孩子的自信,远离无助感;还可以培育孩子的情绪康复力。

这本书被称为 “亲子沟通的双向翻译机” ,曾获 “美国国家亲子出版奖金奖 ” ,由它还发展出了 “ 游戏 力养育” ——

基于玩耍式 游戏 的养育方式,帮父母看到孩子的内心需求,帮孩子学会面对挫折、与人合作,营造爱与快乐的家庭氛围。

书中几百个有趣的案例,直指每个妈妈心中的养育困惑。

当孩子赌气不理人时,当孩子为演讲焦虑时,当孩子发脾气摔东西时……我们都能从这些表面的不合理现象中读懂深层的合理需求,用简单好玩的“ 游戏 ”化解冲突,帮助孩子认识自我、调整情绪。

多亏了这套书,我们才得以体会到“ 游戏 力”的妙用,以及它究竟可以怎样被用在和孩子的互动中。

5.《教出乐观的孩子:

让孩子受用一生的幸福经典》

作者 | 马丁·塞利格曼,卡伦·莱维奇,等

出版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积极心理学之父” 马丁·塞利格曼 强调: 悲观,对孩子来说,是一剂毒药;孩子是否乐观,是教育成败的根本标志。

而乐观,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习得。 马丁·塞利格曼把30多年的研究成果和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运用到了培养大人和孩子的乐观品质中。

在这本书中,他把 “乐观、兴趣、习惯” 看作孩子最需要培养的品质, 其中乐观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

但同时,他也给予读者爸妈一个重要提醒: 乐观不是万灵丹 ,它不能取代父母的好教养,更不能取代孩子的三观。

乐观,更像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良好的乐观,可以促成更好的正义感和成就感;但如果孩子学到的是不正确的乐观,那一定会在空虚和误解之中被生活击败。

他特别反驳了纯粹的正向教育、纯粹的鼓励式教育和自尊教育, 倡导用科学、理性的ABCDE法则教出乐观的孩子。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先学会正确的归因方式和解释风格,然后一点点在生活中渗透给孩子,自然就能够培养出乐观的孩子。

马丁·塞利格曼的研究成果,正被国内外多所重点学校实践,包括我国的清华大学、英国顶级贵族私校惠灵顿公学、澳大利亚著名私校基隆文法学院等。

—父母家庭类—

6.《热锅上的家庭》

作者 | 奥古斯都·纳皮尔,卡尔·惠特克

出版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原生家庭的影响,会伴随每个人一生。

所以,我知道,很多童靴都在努力地成长和改变,去弥合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的消极影响,避免波及到孩子身上。

但,想要真正突破原生家庭的“魔咒”,却不容易。《热锅上的家庭》这本书,正是想告诉我们: “一个人或许无法突破原生家庭,但一家人可以。”

书中的主人公,是布莱斯一家7口:

一心扑在事业上的丈夫;经历丧偶式 育儿 的妻子;正值青春叛逆期、经常离家出走的女儿;故作强大的儿子;不想让家人再吵架的小女儿;以及帮不上忙的祖父、祖母。

这个家庭,正在经历着很多家庭都会遇到的问题——夫妻貌合神离、女儿从离家出走到闹自杀、儿子表面强大内心脆弱……家里时常充斥着发怒、埋怨和厌恶的负面情绪。

后来,在家庭治疗师的介入和帮助下,家中的问题才一个个得到解决。每个家庭成员,也渐渐认清了自己在家中的位置,了解了家庭成员的关系和互动、婚姻对家庭的影响等等。

作为家庭治疗领域的先驱, 奥古斯都·纳皮尔 卡尔·惠特克 以布莱斯一家的真实故事为案例,用小说一般跌宕起伏的情节,把 “家庭治疗” 的概念和方法呈现在我们面前。

这本书1978年在美国出版,32年来长销不衰,被称为原生家庭经典之作。

如果有童靴正在承受着婚姻、亲子和自身问题的煎熬,感到一个人孤立无援,不如就从这本书入手,别再自我束缚于孤军奋战的绝境之中。

家人,本来就是可以有难同当的强大靠山。

7.《父母的觉醒》

作者 | 沙法丽·萨巴瑞

出版 | 上海 社会 科学院出版社,2013

“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状况,我们需要在理智与心灵之间挣扎一番——或者可以说是 自负心 真心 之间的挣扎。”

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教育专家 沙法丽·萨巴瑞 ,洞悉了父母常面对的教育困局,把 正念 思想和 心理学 理念相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 觉醒教育理念

她认为,我们的所作所为,有可能打断孩子的进步,让他们裹足不前;也有可能让激励到孩子,让他们越来越好。

而这个过程中,只有父母的心智足够成熟稳定,孩子才能在恰当的教养之下,拥有健全的人格。也就是说: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规划图,唯有觉醒的父母,才能帮孩子拥有最佳的命运轨迹。”

这本曾荣登 中国教育报“影响教师的100本书”TOP10 榜单的口碑佳作,也是很多幼儿园、学校和亲子读书会的推荐书目。

书中探讨了 父母不觉醒的原因和表现 怎样成为觉醒的父母 ,以及 怎样帮助孩子成长 等内容,我一边读,一边反思内省,感悟颇丰。

大人们需要“觉醒”,学会接纳孩子,更要学会接纳自己。

如果爸爸妈妈不能接纳真实的自我,孩子就永远不会和我们真正亲密,也不会成长为他们自己该有的模样。

所以,不要紧盯着孩子的成绩和问题,而是要把目光更多地放在自己身上,放在家庭氛围中,放在亲密的夫妻关系上。

8.《内心强大的父母不会做的13件事 》

作者 | 埃米·莫林

出版 | 中信出版社,2020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家孩子的未来是光明而美好的,并会倾尽所能为了这个目标做出最大的努力。

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家长可能走错了方向、使错了力,甚至努力把孩子隔绝在痛苦和现实之外,似乎这样就能确保他们拥有成功的人生了。

然而,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在真实的环境中习得技能,让自己成为内心强大的人。

让孩子陷入脆弱的,从来不是困境,而是父母面对困境的态度和行动。

这本书,出自 埃米·莫林 之笔,他是全球知名的心理治疗师,被《卫报》誉为“当今心理自助导师”,被《福布斯》称作“思想领袖明星”,被《Inc.》杂志誉为“100位领袖演说家之一”。

在字里行间中,他想帮助我们消除养育过程中的消极心态和负面行为,因为, 受害者心态、逃避责任、过度保护、被恐惧支配、苛求完美、追求捷径…… 这样的家长,永远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怀着受害者心态养育孩子,会制造新的受害者;苛求完美,会让孩子认为自己永远都不如别人。

这本书的内容,分为13个部分,涵盖了 13种不同的消极心态和负面行为 ,直击家庭中普遍存在的教育之痛,通过 详细解读、案例展示、实战技巧和行动指南, 帮助父母彻底改变教养思维,养育内心力量强大的孩子。

我们的养育方式,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希望童靴们能通过这本书,认识到自身在心态和行为上的不足,进而从改变自我开始做起,潜移默化中对孩子产生良性影响,让他们更自信、更坚韧、更幸福。

9.《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作者 | 海姆·G.吉诺特

出版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

大多数的父母,都从未意识到,自己的语言隐藏着破坏的力量,他们说出来的话,很有可能正是他们的父母曾对自己说过的。

这些话,也曾深深伤害了他们童年时的感情,然而长大成人、为人父母之后,他们也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父母与孩子之间充满了无休止的小麻烦,阶段性的冲突以及突如其来的危机。”

对这些危机的反应,考验着每一个爸爸妈妈。在沟通中发生种种不幸,不是因为缺乏爱心,而是因为缺乏对孩子的理解;不是因为缺乏智慧,而是因为缺乏沟通的锦囊。

这一本专门讲 “与孩子实现有效沟通” 的畅销之作,被认为具有革命意义,彻底改变了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

作者 海姆·G.吉诺特 ,是心理学博士、临床心理学家、儿童治疗专家,他告诉了世间的父母:光有爱是不够的,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也需要技巧。

书中内容包含: 理解和共情 如何有效地称赞孩子 指导孩子而非批评 生气时的回应以及其他情绪问题的应对 等等。

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咱们做父母的,要理解孩子内心混乱的感受,这个“理解”的行为能让孩子知道,他们的想法是有价值的,他们的感觉是受到重视的。

作者强调, 要针对孩子的感受做回应,要给予孩子理解和尊重,而不是挑剔他们的行为。

孩子会因父母的理解,获得自我认识和自尊,进而学会理解和尊重身边的人和事。

虽然这本书主要讲的是“怎样和孩子沟通”,但很多观点和理念,也能帮助我们大人完成自我净化,从童年创伤和被否定的经历中重新找回自觉、自信和自尊。

10.《卖爸爸卖妈妈的商店》

作者 | 旁帝

出版 | 接力出版社,2019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部超级 搞笑 又治愈的绘本。

作者是 旁帝 ,法国殿堂级图书书大师,和《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作者刘易斯齐名,曾获法国童书界最高荣誉“魔法师特殊成就奖”。

书中,有一个神奇的商店,出售世界上35种类型的爸爸妈妈。 如果孩子对现在的爸妈不满意,可以从书中任选一种类型,然后填到书后的预订单中,等待“送货上门” 。

那世界上的爸爸妈妈,都有哪些类型呢?

有胆大的冒险家型,有谨慎的小心翼翼型,有超受孩子欢迎的舒舒服服型,还有孤独寂寞型、美好未来型、凶凶和好好型、超级复杂型等等……

美好的爸妈固然很多,但也不乏滞销型爸妈。他们正在被“大减价”处理,比如,什么都要100分的完美型,还有大坏蛋型呢。

虽然是一部绘本,但我老觉得它是给咱们大人看的。 因为任谁看到都会想:我在孩子心中是哪种妈妈呢?

书中描摹的爸妈,并不会完全对应现实中的我们,但总会对应到某一面的特点。

我们读后,自然有所收获和启发,可以肯定自己受孩子欢迎、对孩子有利的部分,也能反思一下自己做的不好、被孩子“退货”的部分。

童靴们和孩子一起读,或者自己悄悄买来看,都是不错的选择~

好啦,今天给大家的成长书单,就推荐到这里了。

虽然都是我读过并认为很棒的书,但还是想和大家说: 尽信书,不如无书。

读书是一件相对个人化的事,尤其是给妈妈们列的书单,我一向更加谨慎。

因为,每个人的阅读需求不同,对同一本书的理解也会有不小的差别。

所以,我真心希望大家都能一边读书,一边做出自己的思考和总结。

然后,把我们收获,用在养育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以实践检验所学,丰富觉知和思想。

这样立足本身,放平心态的自我成长,才能帮助身处大时代中的我们,不再被焦虑裹挟、绑架;只有先成就自己,才能养出优秀的孩子。

川妈说说

学习管理20年,养娃8年,发现两者最大的相似就在于:它们都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管理上讲,看再多的商业文献书籍,也不能管好一家企业。 育儿 也是相似的道理,看再多的 育儿 书,也不见得就能养好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生长在独此一家的环境中,最好的养育之路必然也是独此一份的。

而只有我们有机会、也有动机去发现它。虽然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但多看多听,能帮助我们打开视野,少走弯路,更早知道那条路。

拓展阅读

大S怒怼汪小菲“闭嘴”,这次真的要为她鼓掌

关于“2、感官敏感期——孩子如何认知世界”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4)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凝梦的头像
    凝梦 2025年10月29日

    我是朴顺网的签约作者“凝梦”

  • 凝梦
    凝梦 2025年10月29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2、感官敏感期——孩子如何认知世界”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2、感官敏感期——孩子如何认知世界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

  • 凝梦
    用户102912 2025年10月29日

    文章不错《2、感官敏感期——孩子如何认知世界》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朴顺网@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